这个警示应该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19浏览次数:74

       中国青年报12月15日第三版头条刊登该报记者雷宇的报道《检察官揭秘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给高校敲响警钟。
  报道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警示:“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
  海淀区以高校集中而闻名。一些检察官告诉记者,高校科研经费腐败已经成为新问题:教授们在科研经费支配上不乏混乱现象,一些课题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跑冒滴漏,触目惊心”。财务部派驻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化学学院的会计在长达九年时间里,贪污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起初她在教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别人报销1万元,她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头两年还有所顾忌,第三年开始,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将近20万元。有的教授出国了,名下还有课题经费没用完的,竟然变成了她自己的小金库,为了方便报销,她甚至还伪造他人名章,假冒他人签名。最终她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其处心积虑所贪污款项也被悉数发还原单位。
  “有制度无执行恰似纸上谈兵”。高校唯项目论让监管层层失守,由此产生一条腐败生态链。北京市一所二本院校某教授曾负责一家部级单位的课题项目“外宣资料翻译研究”,在提取经费时,他找来一份有20余人的在校学生名单,以在校学生名义先后8次虚报冒领劳务费共计8万余元。在接到举报调查后,检察院以其涉嫌贪污罪立案侦查。检察官普遍认为:表面看来,大学的财务制度体系比较规范、健全,但在执行过程中,尤其是监督落实环节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在一所师范院校,一名实验设备采购员在为本单位采购聚焦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再好的制度归根结底只有落实到位并严格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检察官在给这所著名学校的检察建议书中如是建议。
  贪欲害了教授也害了科研。让办案检察官感慨的是,教授们在学术上多有专攻,“但法律意识普遍缺乏”。检察官对一些教授第一次接受调查时的情景印象深刻:“根本没当一回事,他们的理由是‘身边同事都是这么做的呀’。”而另一种解释同样让检察官们哭笑不得,“这个项目是个人努力争取回来的,当然是我的劳动所得。”
  “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只有走上法庭时才追悔莫及。”令检察官惋惜的是,涉案人员都是社会精英,本身收入不菲,“对于那些不是有意贪污侵占的教授,如果让他们早点知道一些案例,接受一些警示教育,肯定不会这么干了。”
  此前,也有检察院负责人指出,在科研院所,“行政后勤服务、图书资料购置、科研经费使用成为发案的三大环节。其中,科研经费均是课题组的专项基金,数额较大,危害后果最为严重。”这名负责人指出,此类案件呈现比较明显的三大特点:案由集中在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罪3类;涉案人员学历、素质较高;男性居多,且年富力强,处于事业黄金期。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切记切记。

                           本文转自《中国海洋大学报》第1738期,作者海笑天高